主頁 > 深圳旅游 > 國內旅游 > 2011年暑假浙江旅游線路推薦介紹

2011年暑假浙江旅游線路推薦介紹

  炎炎夏日,避暑佳地當屬名山大川,五岳、黃山盛名在外,但是人潮涌動,難免失卻了一番清幽意境,不過卻有一南一北兩奇山是小編要大力向各位游人推薦的,它們就是美麗傳說的誕生地——山西介休綿山、云淡風輕的寶山福地——浙江樂清雁蕩山。

  崖上有樓閣、崖下煙云過——綿山勝景

 

 


 

  綿山,也稱介山,為太行山支脈,位于介休縣城東南,海拔高度2440米,以其形勢綿亙而得名。綿山山勢巍峨,起伏綿亙百余里,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一處旅游避暑勝地。綿山上水源豐富,天然植物茂密,山勢陡峭,多懸崖斷壁和巖洞,形勢險峻。早在北魏時,山中即建有寺廟,初唐時已是一處有相當規(guī)模的佛教禪林。綿山古跡很多,往返約18公里左右,俗稱:“九里十八彎,二十四座諸天小廟,各處羅列。”

  綿山的賓館幾乎全部是懸崖賓館,景區(qū)職工的宿舍也建在懸崖邊,其實綿山整個景區(qū)可以說就是建在懸崖之上,住宿、餐飲設施建于懸崖,一是節(jié)省空間,二是開拓路面,三呢“住在懸崖上、吃在懸崖邊”本身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。綿山此舉可謂一舉多得。

  第一天(一斗泉——天橋——朱家凹;龍頭寺——李姑巖——大羅宮)

  一斗泉,是一處天然生成的斗形水泉。傳說很久以前,綿山缺水少樹。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此,見此情景,動了慈悲之心,用拂塵蘸東海之水點了幾點,頓時綿山綠樹成蔭。最后的一滴落到這里,便成為此泉。為感念天尊庇佑蒼生的恩德,后人在此建洞真宮,為天寶君的道場。殿內供奉有元始天尊,以及東、南、西、北四方各八天上帝共三十二天。

  天橋沿線有很多古跡,最有意思的是須彌石——一塊傳說從古印度須彌山飛來的石頭。據說摸石默念自己愿望同向繞石三周即可如你所愿,三周要不多不少正好,少了不行,多了則要繞夠整九圈。石頭外觀算不上奇特,不過傳說很富靈氣,說須彌山中有一塊石頭,吸取了天地之靈氣,日月之精華,修成正果,終于化作人形。他向山中的值日神請假一天,說好在天黑之前趕回。于是化作一翩翩少年,降臨人間,縱情游覽,行至綿山上山去參拜。來到天橋時,恰遇一老道,便上前問路。他說是從天竺來的,想去參拜仙佛,完了以后還要趕回去。老道一聽驚呆了,說:“看你小小年紀,卻口出狂言,那天竺距中國十萬八千里,一天怎能返回去?除非你是塊會飛的石頭。”沒想到一語道破了他的真身,瞬間他就又變回了原樣,象一個人形立在地上。

  從龍脊嶺到李姑巖要考驗你的腳力了。山中小路蜿蜒穿梭于群峰密林之間,間或一兩棵奇形怪狀的樹生于路中,路邊野花遍布,路上林蔭蔽日,偶有松鼠穿樹而過,路途雖長,卻不覺多遠!

  李姑巖,為綿山十四大景區(qū)之一。清人有“千游巖,萬有巖,最美不過李姑巖”之說。寺廟始建于唐貞觀年間。相傳為唐太宗李世民御妹修行之地。貞觀十五年,李世民偕其妹綿山禮佛,其妹慕綿山仙景,不忍離去,遂留下修行,故而得名。

  李姑巖豐姿獨特,寺廟樓閣錯落其間,李姑巖、圣母殿、都龍王殿、羅漢殿、釋迦牟尼殿等,均系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所重建修復,典雅凝重、古香古色,是高山建筑的典型。李姑巖秀鋒翠巒、松柏茂盛,濃蔭蔽日,被譽為“翡翠境界”和“天然氧吧”。登臨巖頂,猶如置身天半。遠望山下,氣象萬千,浩渺無限,使人有返樸歸真、超凡脫俗之感覺,是休閑度假的最佳去處。

  在李姑巖第一次看到了綿山的山蟻,肥大而壯實,導游說曾經有游客見綿山山蟻揀起就吃,看的她目瞪口呆,那游客吃完還評價道“沒我們哪的酸!”,螞蟻是否酸的,我終究沒勇氣嘗上一嘗,不過那螞蟻看起來“油水”確實不少,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那么大的螞蟻!很是興奮了一陣。

  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,層樓迭閣,青墻金瓦,畫棟雕梁,建筑面積達一萬多平米,為“天下第一道觀”,可與布達拉宮媲美。白云洞高懸于絕壁,常有白云飄出,為陰雨前兆。白云庵內唐代《金剛經》石刻,更為稀世文物。


 

  第二天(云峰寺——正果寺;棲賢谷——介公祠)

 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,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。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,距今一千七百余年。抱腹巖坐東面西,高60米,深50米,長180米,分上下兩層,抱二百余間殿宇、館舍于“腹”內,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,為天下“絕無僅有”。

  如果說大羅宮是道教文化景觀,那么云峰寺就是典型的佛教文化景觀了,云峰寺現在仍有修行的出家之人。他們修行的地方是禁止參觀的。景區(qū)內最神奇的要數空王佛包骨真身像了。僧人寂滅后一般是火化將骨灰存放進舍利塔內。而綿山卻有一種奇特的現象,即得道僧人圓寂后在其肉身上塑像,稱為“包骨真身”。

  綿山另一特有景觀“還愿掛鈴”在云峰寺也得以集中體現,抱腹巖懸空還愿掛鈴是始于唐太宗禮佛謝雨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,據說要人系繩從崖頂垂下,崖下四五人甩繩使掛鈴人貼近巖壁,場景驚險壯觀,可謂是“中華絕技”,體現了綿山自然景觀、民俗活動與人文故事的巧妙融合。

 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、九曲一線天、懸橋飛瀑的峽谷。谷入口亭臺水榭,池中成群金鯉嬉戲蓮葉之中;由谷口而上,須攀十余架古天梯。有云梯、鋼板梯、懸梯、石梯、木梯、梅花樁梯等。鐵板梯,以鐵杙插壁。谷里有數千米鐵索蜿蜒而上,大小瀑布50余處。有的地方飛泉流瀑從攀梯人臉邊滑過,有的地方冰冷溪水緊貼懸梯,人過則漫;谷中崖壁直立,樹蔭蔽日,冰水潺潺,非常涼爽。棲賢谷盡頭是一個小瀑布,從瀑布旁的小路上山去,就到了介公嶺。一路上有十二生肖雕像和鹿鶴泉,皆有美麗傳說,此不贅述!

  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”從西漢劉向著《列仙傳》開始,介之推便被奉為道家之神,介公嶺便是介子的隱居地、焚身地和享祀處。介公祠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祠。祠內正殿主要供奉有介之推、介母及鄰人解張的金妝塑像。兩邊偏殿中繪制有反映介之推生平的精美壁畫,并陳列有歷代名人題詠介子的詩詞條幅。祠因建于石窟巖洞,地面墻壁濕漉漉的,為山體滲水;祠內冰爽入骨,站在門口,可以感到一股股冷風往外冒,我們在祠內聽一位老道士用山西話講了半天介之推的故事,出來時還特意在祠外的臺階上曬了一會太陽,可見祠內之寒!

  第三天(水濤溝;古藤谷)

  人云綿山秀色首推水濤仙溝。我覺得首推應該是古藤谷或者棲賢谷,其次為水濤溝,因為水濤溝鋼筋水泥的東西太多。十里水濤溝,大大小小瀑布有一百八十余處,一路水濤聲聲,不絕于耳,故以水濤為之名,名字由來是我猜的,導游沒說,估計猜得差不多。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》所稱綿山石桐水,千回百轉,飛流激蕩,形成大小不一、形態(tài)各異的瀑布,有如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,使人如置身于撲朔迷離、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(xiāng)之中。沿溝主要景點有五龍峰、五龍?zhí)丁⑾赏?、二龍戲水、碧溪垂釣、牛角掛書、七星仙橋、五龍飛瀑、無字碑、水簾洞等30余處。


 

  繞過或大或小、或高或矮的瀑布,在谷將盡未盡之處,山路改為了木質棧道,棧道間相鄰連著兩座橋,橋上有亭,棧道下是滔滔流水。行人至此多半倚欄歇上一歇,可巧,我們走到橋亭時并沒多少人,于是索性躺在欄桿邊小寐一會兒,溝谷中吹來的徐徐清風涼涼地滑過裸露的肌膚,身下是嘩嘩的奔騰的溪水,那一刻真想躺上他十天半月。

  橋亭過后,沿棧道往上不久就到了水濤溝目前的盡頭——水簾洞,去時水簾洞人太多,我們在外繞了一圈就下來了,沒進洞,遠觀的感覺跟五龍瀑下差不多,就是洞有點小。資料說是天下修性養(yǎng)氣、辟谷成真第一洞,洞口飛流如練,洞內可容三四十人,為歷代高僧、高道辟關、辟谷的修煉場所。未知究竟如何。

  古藤谷又稱藤王谷,是綿山一處生態(tài)自然景觀,俗名溪水溝。據史載此地曾經是綿山靜林河的發(fā)源地之一,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創(chuàng)辦靜林書院之地。古藤谷的樹顯得都很滄桑,奇形怪狀,林中偶爾可以看到山雞、松鼠之類的小動物。當然最具特色還要數谷中的藤蔓植物。在古藤谷,北方罕見的原始古藤遮天蓋地、纏繞古樹而形成似傘、似屋、似洞、似橋、似網、似宮等形態(tài)各異的藤景奇觀。

  最奇景觀,當數藤王。藤王在古藤谷可游覽范圍的盡頭,很是粗壯,據說方圓數米內的藤蔓都是藤王的分支。古藤谷除了各式各樣的古藤古蔓,野生獼猴桃、山葡萄、山櫻桃、山核桃、野山楂、山梨、山杏等山珍野果也隨處可見,成熟季節(jié),隨手可摘??上覀內サ牟皇菚r候,嘗不得各類山果。

  古藤谷還算淳樸的山路彎彎曲曲地在灌木草叢中穿來穿去,走過后回望竟看不出從那里走上來的。谷外炎炎烈日,谷內爽似初秋,稱得上是一塊絕佳的避暑之地。

免責聲明: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圖片涉及侵權行為,請發(fā)送郵件至85868317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返回查查吧首頁,查看更多>>
提示

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圖片涉及侵權行為,請發(fā)送郵件至85868317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優(yōu)惠商城

更多
'); })();